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2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
黄海主要桡足类的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个体重量计数法对黄海海区及各分区水域中的浮游桡足类的生物量及其组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浮游桡足类的生物量中起重要作用的有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大同长腹剑水蚤0ithona simili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短角长腹剑水蚤0ithona brevicorni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lris,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asa,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及克氏纺锤水蚤Acartca clausi等8种.其中除中华哲水蚤体型较大外,其它7种均属中小型浮游桡足类.且其生物量的大部分是由2~4种桡足类的生物量所组成.  相似文献   
22.
雄安新区的建立促使白洋淀水环境及生物资源监测与保护尤为重要。为研究白洋淀枝角类和桡足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对2019年春季、夏季、秋季所测定的白洋淀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多样性指数及水环境因子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基于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出白洋淀枝角类和桡足类共8 科17属26种,全年分布的优势种有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valinus)和胸饰外剑水蚤(Ectocyclops phaleratus)。丰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特征存在时空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分布变化大于季节性变化,且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南部区域大于北部区域。枝角类和桡足类与水环境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度(T)、透明度(TMD)、营养盐等通过影响枝角类和桡足类生长发育、摄食、繁殖等活动来调节其丰度及群落组成结构特征,而S、Pb、Zn为关键影响因子,对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对白洋淀进行长期的物种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及保护,可以为水利工程实施和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参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3.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潘洋  邱天龙  张涛  王平川  班绍君 《水产学报》2013,37(10):1503-1512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阶段。脉红螺浮游幼体期按螺层、面盘形态、幼体壳型和器官可分为5个 时期,分别为1螺层期;2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3螺层期初期;3螺层中后期;4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其中在2螺层后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高平均 每天增加44.45 μm,3螺层初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慢,壳高平均每天增加19.51 μm。脉红螺附着变态的时期是4螺层中期和后期,壳高1 250~1 500 μm,附着变 态的标志是浮游幼体壳口边缘明显加厚并向壳口外侧翻转,壳口中央突起部消失,面盘退化,足部发达并能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24.
河北沿海自2008年起水母数量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渔业生产、破坏近岸旅游业。2012年对河北沿海大型水母进行调查,设置了34个站位,对大型水母生物量和种类、海洋理化因子、浮游动物数量变动及分布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型水母种类4种,其中沙海蛰生物量最大,其次是海月水母,海蛰、霞水母生物量最低。沙海蜇数量均较去年增多,秦皇岛沿海、渤海湾沧州沿海,滦河口数量最高,达到了15~75t/km2;其次是渤海湾,为7.6~15t/km2;最低的为0.5~1.5t/km2。近岸海区营养盐含量较远海高,营养盐含量高的地区水母数量居多,说明水体富营养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水母数量增长。浮游植物数量、浮游动物数量与水母分布图分析发现,水母数量较多浮游动植物数量均较少,说明水母和浮游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可能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5.
[目的]为了分析巢湖银鱼产量变化的原因。[方法]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8月9、月在5个采样点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了巢湖的太湖新银鱼食物组成、生长指标,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巢湖银鱼产量变化的原因。[结果]结果表明,桡足类是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在8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和出现率分别为66.32%±11.85%和100%,枝角类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27.77%±10.11%,出现率为100%,轮虫很少;在9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和出现率分别为57.86%±31.00%和87.18%,食物中枝角类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29.35%±28.06%,出现率为74.36%,轮虫极少。[结论]随着富营养化加重、蓝藻频繁暴发,巢湖中浮游动物数量在不断减少,而鲚鱼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银鱼产生巨大食物竞争。此外,巢湖的银鱼大量感染双线绦虫,大量感染寄生虫肯定会对银鱼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6.
为了解珠江河网冬季浮游细菌群落结构,探讨影响其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于2017年11月和2018年1月在珠江河网(112.18°E~113.51°E,22.38°N~23.17°N)采集表层水样,借助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运用16S rDNA扩增子技术研究珠江河网冬季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使用R(3.5.2)软件包以及SPSS进行统计分析及作图。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是珠江河网丰度较高的门类,细菌群落优势种群依次为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和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珠江河网冬季浮游细菌具有较高的菌群多样性(两次样品的Shannon指数分别为6.78±0.29、6.23±0.71), NMDS分析表明,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与γ-变形菌纲(P0.05)、放线菌纲(P0.05)以及α-变形菌纲(P0.01)的丰度显著正相关,pH与放线菌纲(P0.05)、α-变形菌纲(P0.01)的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数(Shannon:P0.01; Simpson:P0.01)显著负相关,溶解氧与α-变形菌纲的丰度显著负相关(P0.05)。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温度、pH是影响浮游细菌群落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大鹏澳浮游纤毛虫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4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对大鹏澳海域进行了浮游纤毛虫的调查,并采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共检出纤毛虫31种,隶属于4纲、8目、18属。纤毛虫平均丰度为1 487个·L-1(10~5 040个·L-1),以砂壳目(Tintinnida)、急游目(Stombidiid)和环毛目(Cyclotrichida)为主。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时空差异较大。浮游纤毛虫丰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种类在夏季最多,春季最少。此外,在鱼类网箱养殖区浮游纤毛虫丰度最高,而在王母河入海口最低。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发现,大鹏澳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差异主要与水体营养盐水平、温度和叶绿素a含量有关,且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8.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 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 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9.
通过不同的施肥处理,对低盐度对虾养殖围隔环境中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到浮游纤毛虫48种,分属于3纲、11目、37属;其中,寡毛目(Oligotrichida)8种,缘毛目(Peritrichida)7种,腹毛目(Hypotrichida)和盾纤目(Scuticociliatida)均为6种;优势种多为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耐污性种类。不同施肥处理对纤毛虫的种群结构与动态变化影响显著,施肥量适宜且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的5号围隔及单施商品复合肥的7号、9号围隔纤毛虫种类较丰富,各次检测到纤毛虫种类的平均值为6.7种,种群密度分别为112.30、91.15、111.00个/mL,显著高于其它围隔。施有机肥培藻的围隔,纤毛虫较早出现,优势种始终是嗜污性比较强的纤毛虫。围隔中纤毛虫与藻类的密度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前、后期低,中期高;纤毛虫种类丰富度变化为前、后期低,中期高,而藻类丰富度为前、后期高,中期低。研究结果为对虾的健康养殖及水体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上海市环城绿带休憩型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7年对上海市环城绿带11条休憩型河道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季节调查,分析了沉水植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83属143种,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10±0.64)×10~6 ind/L和(3.28±0.58)mg/L,其中蓝藻密度最高、硅藻生物量最大。有水草(WSM)和无水草河道(NWSM)浮游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分歧种为微小平裂藻、颤藻1种和尖尾蓝隐藻,前两个物种为NWSM类型河道的特征种,后一物种为WSM类型河道的特征种。WSM河道的密度(P0.001)、生物量(P0.01)和丰富度指数(R,P0.001)均显著低于NWSM河道;有水草和无水草河道群落的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H′)存在显著差异(P0.05)、均匀度指数(J)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季节和河道类型对它们有显著交互作用(P0.01)。浮游植物密度与五日化学需氧量(BOD_5)、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3-N)、总氮(TN)和总磷(TP)显著正相关,生物量与BOD_5和TN显著正相关。BOD_5和沉水植物是影响浮游植物物种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多数参与RDA分析的主要浮游植物物种如微小平裂藻、颤藻1种、伪鱼腥藻1种、小球藻、直链藻1种在BOD_5比较高、无沉水植物的河道中密度较高,尖尾蓝隐藻与沉水植物存在正相关关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指示物种法、R和H′指示这些河道已经富营养化且处于中污染状态,无沉水植物河道使用R和有沉水植物河道使用H′进行水质评价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